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将会产生何种变化?
3
月
31
日晚
,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张清敏在西五楼为我校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“全球化与中国外交”的讲座。
中美关系是我国外交的“重中之重”
“毫不夸张地说,中美合作不一定能解决某个国际问题,但是如果中美不合作,那么这个问题一定不能得到解决。”
张
教授强调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。
中美关系日趋复杂化,一方面,中美经贸关系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,但是随着贸易额的增加,贸易争端几乎已常态化。另一方面,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和主要商品进口国使得中美关系更加微妙。
张
教授说:“虽然中国和美国利益冲突和摩擦频繁,但是谁也离不开谁。”
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,美国限制中国出口对其最具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。在大量“中国制造”的产品中,中国只能赚取极少的加工费。对此,中国正努力加快产业转型,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。
如今国内外舆论、学者精英的观点也对两国关系有一定影响。对此,
张
教授提醒道:“公众参与意识具有双重作用,作为高校学生,你们需要多了解时事格局,避免发表过激以及不负责任的言论。”
公共外交成为新重点
张
教授说:“全球化背景下,当代外交不再仅仅是政府的外交,更是人民的外交。”
公共外交自1965年被提出,成为一个新的外交领域。其中心是政府和公众观点、信息的沟通,超越了传统外交(政府外交)的国际关系领域,比如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和外交使者和国外使者的联络等,直接关乎国家形象。
作为我国外交的重要开拓方向,我国公共外交以文化外交为典型。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办,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、发布白皮书,我国正运用多种渠道向世界诠释中国。
“其他部长大家可能不认识,但是外交部长却很少人不认识。”张教授说虽然公众外交意识增强,但是公众外交意识与我国外交存在双重博弈,比如国内的某些游行和抗议都会对外交产生巨大影响。如今外交部的工作从单纯对外转向对外与对内相结合,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,更要求其协调把关能力。
中国外交心态的三个转变
“从‘改变世界’到‘适应世界’,从‘世界是中国的世界’到‘中国是世界的中国’,从‘反对和希望推翻国际旧秩序’到‘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、帮助推动世界格局的健康发展’,这三个心态的变化展现了我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定位,明确了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大战略。”
张
教授归纳道。
高高在上的封建外交、被动屈辱的近代外交、孤立时期的革命外交……中国的外交心态在摸索中逐渐走向成熟理智。
“发达国家是关键,周边国家是首要,发展中国家是基础,多边外交是新舞台,其他形式的外交是补充。”这是十七大报告中,不同于以往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的“外交新格局”。
中国也越来越重视在联合国中发挥作用,主张运用多边手段解决国际争端,日益展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。